咸陽混凝土施工縫處理技術要點
發布時間:2025-09-03
瀏覽量:47 次
來源: 本站
作者: 本站
一、施工縫的設置原則
施工縫應留置在結構受剪力和彎矩較小且便于施工的部位,優先選擇水平面或垂直面。例如,墻體施工縫宜留在縱橫墻交接處,樓板施工縫可留在跨中1/3范圍內。對于有抗滲要求的結構(如地下室、水箱),施工縫需設置止水帶(如鋼板止水帶或遇水膨脹橡膠止水帶),并確保模板拼縫緊密,防止混凝土漏漿。
二、施工縫處理的核心步驟
表面處理
鑿毛處理:在已硬化的混凝土表面,需人工鑿毛或使用高壓水槍沖刷,鑿除表面水泥砂漿和松散層,露出粗骨料,鑿毛深度控制在20~30mm,確保新舊混凝土結合面粗糙潔凈。
清理濕潤:鑿毛后用清水沖洗表面,清除垃圾、浮漿及油污,保持濕潤但無積水,一般濕潤時間不少于24小時;若為垂直施工縫,需涂刷一層水泥凈漿,水平施工縫則鋪10~15mm厚與混凝土內砂漿成分相同的水泥砂漿,增強粘結力。
鋼筋與預埋件處理
調整施工縫處鋼筋位置,清除鋼筋上的浮銹、油污及水泥砂漿,確保鋼筋周圍混凝土不受松動。對于重要結構或抗震要求的部位,應在施工縫處補插錨固鋼筋(直徑12~16mm,長度50~60cm,間距50cm),提升整體受力性能。
混凝土澆筑
澆筑前需檢查已澆筑混凝土抗壓強度,應不小于1.2N/mm²(特殊結構如鋼筋混凝土需不低于2.5N/mm²),避免過早澆筑導致結合面破壞。
從施工縫處開始澆筑時,避免直接靠近縫邊下料,機械振搗需向縫處逐漸推進,距縫80~100cm處停止振搗,重點加強接縫處搗實,確保新舊混凝土緊密結合。
三、特殊類型施工縫的處理方法
水平施工縫:除常規鑿毛、沖洗外,澆筑前鋪10~15mm厚水泥砂漿,采用與原混凝土強度等級相同的材料,振搗時確保砂漿與新混凝土充分融合。
垂直施工縫:需補插錨固鋼筋,澆筑前涂刷水泥凈漿,若為抗滲結構,可做成凹形、凸形或設置止水帶,防止沿縫滲漏水。
后澆縫(因設計或施工需要分段澆筑):宜采用膨脹混凝土澆筑,補償收縮,避免裂縫產生;預制梁柱與現澆混凝土接縫處,水平縫可干捻水泥砂漿,豎直縫需澆筑膨脹混凝土。
四、質量控制與注意事項
溫度與時間控制:澆筑過程中需控制混凝土入模溫度(5℃~35℃),避免因溫差過大產生裂縫;兩次澆筑間隔時間不得超過混凝土初凝時間(一般不超過90分鐘),防止出現冷縫。
養護管理:施工縫處理后,需與新澆筑混凝土同步養護,覆蓋保濕材料(如薄膜、麻袋),養護時間不少于7天(抗滲混凝土不少于14天),保持表面濕潤,緩慢降溫以減少收縮應力。
缺陷處理:若施工縫處出現蜂窩、麻面等缺陷,需鑿除松散部分,用高一等級細石混凝土修補并重新養護;對于滲漏水問題,需檢查止水帶完整性,必要時采用注漿法封堵。
通過以上技術要點的嚴格執行,可有效保證施工縫處混凝土的整體性和耐久性,避免出現滲漏、開裂等質量隱患。
施工縫應留置在結構受剪力和彎矩較小且便于施工的部位,優先選擇水平面或垂直面。例如,墻體施工縫宜留在縱橫墻交接處,樓板施工縫可留在跨中1/3范圍內。對于有抗滲要求的結構(如地下室、水箱),施工縫需設置止水帶(如鋼板止水帶或遇水膨脹橡膠止水帶),并確保模板拼縫緊密,防止混凝土漏漿。
二、施工縫處理的核心步驟
表面處理
鑿毛處理:在已硬化的混凝土表面,需人工鑿毛或使用高壓水槍沖刷,鑿除表面水泥砂漿和松散層,露出粗骨料,鑿毛深度控制在20~30mm,確保新舊混凝土結合面粗糙潔凈。
清理濕潤:鑿毛后用清水沖洗表面,清除垃圾、浮漿及油污,保持濕潤但無積水,一般濕潤時間不少于24小時;若為垂直施工縫,需涂刷一層水泥凈漿,水平施工縫則鋪10~15mm厚與混凝土內砂漿成分相同的水泥砂漿,增強粘結力。
鋼筋與預埋件處理
調整施工縫處鋼筋位置,清除鋼筋上的浮銹、油污及水泥砂漿,確保鋼筋周圍混凝土不受松動。對于重要結構或抗震要求的部位,應在施工縫處補插錨固鋼筋(直徑12~16mm,長度50~60cm,間距50cm),提升整體受力性能。
混凝土澆筑
澆筑前需檢查已澆筑混凝土抗壓強度,應不小于1.2N/mm²(特殊結構如鋼筋混凝土需不低于2.5N/mm²),避免過早澆筑導致結合面破壞。
從施工縫處開始澆筑時,避免直接靠近縫邊下料,機械振搗需向縫處逐漸推進,距縫80~100cm處停止振搗,重點加強接縫處搗實,確保新舊混凝土緊密結合。
三、特殊類型施工縫的處理方法
水平施工縫:除常規鑿毛、沖洗外,澆筑前鋪10~15mm厚水泥砂漿,采用與原混凝土強度等級相同的材料,振搗時確保砂漿與新混凝土充分融合。
垂直施工縫:需補插錨固鋼筋,澆筑前涂刷水泥凈漿,若為抗滲結構,可做成凹形、凸形或設置止水帶,防止沿縫滲漏水。
后澆縫(因設計或施工需要分段澆筑):宜采用膨脹混凝土澆筑,補償收縮,避免裂縫產生;預制梁柱與現澆混凝土接縫處,水平縫可干捻水泥砂漿,豎直縫需澆筑膨脹混凝土。
四、質量控制與注意事項
溫度與時間控制:澆筑過程中需控制混凝土入模溫度(5℃~35℃),避免因溫差過大產生裂縫;兩次澆筑間隔時間不得超過混凝土初凝時間(一般不超過90分鐘),防止出現冷縫。
養護管理:施工縫處理后,需與新澆筑混凝土同步養護,覆蓋保濕材料(如薄膜、麻袋),養護時間不少于7天(抗滲混凝土不少于14天),保持表面濕潤,緩慢降溫以減少收縮應力。
缺陷處理:若施工縫處出現蜂窩、麻面等缺陷,需鑿除松散部分,用高一等級細石混凝土修補并重新養護;對于滲漏水問題,需檢查止水帶完整性,必要時采用注漿法封堵。
通過以上技術要點的嚴格執行,可有效保證施工縫處混凝土的整體性和耐久性,避免出現滲漏、開裂等質量隱患。
- 上一篇:澆筑混凝土保證使用性能的關鍵措施
- 下一篇:沒有了